國內自研龍伯球大容量天線首次亮相MWCS
6月27日至29日,我國獨立創新、自主研發生產的人工合成介質龍伯球透鏡多波束大容量無線通信天線,首次亮相2018世界移動大會·上海,并參與了中國移動上海公司對本次大會的通信保障任務。
該產品的核心技術由西安肖氏天線科技有限公司,歷經7年艱難探索、試驗,于2017年年底試驗成功,由其子公司蘇州海天新天線科技有限公司生產,已獲4項國家知識產權局公開發明專利及多項實用新型專利,產品品牌為“肖氏天線”。西安肖氏天線科技有限公司、蘇州海天新天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首席科學家肖良勇是該產品的發明人,他是我國知名的無線電科學家、資深天線專家,曾創辦西安海天(香港上市)公司。
肖良勇介紹說,龍伯透鏡天線由R·K·龍伯于1944年提出,是將點源或線源的球面電磁或柱面電磁波通過介質透鏡轉換為平面波,從而獲得筆形、扇形或其他形狀波束的天線。“其原理可以簡單地理解為,陽光透過放大鏡在焦點上能夠將紙點燃。反過來,我們將輻射源放在了焦點上。”
“肖氏天線”的研制成功,是我國無線通信領域一項重大突破,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自然界沒有這個東西,只能靠人工合成,因此難度非常高。”肖良勇解釋道。
其主要技術特性包括:利用“龍伯球透鏡原理”實現了對電磁波的無源放大效果,具有多波束、大容量、高增益、低損耗、體積小、重量超輕等技術特性,與現有板狀相控陣天線相比,不僅成本更低,而且可大幅度減少無線發射基站站址數量,大量降低電力消耗,縮短無線通信項目建設周期并有效降低運營維護成本。肖良勇表示,“該產品能夠顯著提高頻譜資源利用率。不僅能用于應急通信,還能應用于遠距離通信,有效節約基站資源,可減少四分之三的基站投資,節約80%的電費”。
該項新技術的主要特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一個站點高度集成多個天線為一體,構成多個固定水平及垂直波束,無須移相器的相控技術;二是覆蓋的廣度及深度大幅提升,減少基站站點投資;三是由于無須饋電網絡及相位掃描,能耗大幅減少,加之無污染,是節能降耗的“綠色產品”。該技術已在多次大型活動中成功應用。
“肖氏天線”支持超寬頻率范圍(500MHz~30GHz),可廣泛應用于大規模應急通信保障、WiFi高密度覆蓋、無線移動通信4G網絡大容量擴容改造及5G移動通信大容量天線、高增益雷達、航天、天文射電觀測等無線通信與信息化建設領域。
“肖氏天線”的研制成功,標志著我國通信制造行業在無線天線產品領域實現了顛覆性創新與突破。該產品的廣泛應用,將有力促進我國無線信息通信網絡技術的升級與產業綜合競爭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