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嵐科技陳士凱:給機器人做“眼睛”和“小腦”
大數據、神經網絡模型、人工智能芯片等融合發展共同促成了人工智能第三次浪潮的到來。
如今,人工智能正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已然成為全球風口,技術發展極為迅速,并且開始由虛轉向實,進入加速落地階段。我們可以看到,人工智能的崛起帶動了新一輪的創新熱潮,隨著人工智能技術逐漸從理論發展到落地應用,面向人工智能領域的企業也不斷激增。
思嵐科技創始人兼CEO陳士凱
思嵐科技就是在人工智能浪潮中嶄露頭角的新星,其成立于成立于2013年,是機器人自主定位導航方案服務提供商和領航者,核心研發團隊在機器人自主定位導航及核心傳感器方面擁有數十年的相關研發經驗。
更為形象一點講,思嵐科技是一家做機器人“眼睛”和“小腦”的公司。其中,“眼睛”是指機器人的各類傳感器,目前以激光雷達為代表。在無人駕駛、機器人領域,激光雷達是一個非常核心的傳感器,它能夠使得機器人或者是汽車能夠在環境中依靠激光傳感器來了解環境的構造。
“小腦”則是像幫助生物進行行動一樣幫助機器人能夠在環境中實現自主行動。以經常現身于展會的接待機器人,它們能夠自動巡邏或者幫人帶物,這個過程就是可以由思嵐導航定位的小腦系統來完成。
在大家的認知中,激光雷達是比較昂貴的部件,要將其應用于家庭服務機器人或者自動駕駛,成本控制就是必須思考的問題。思嵐科技創始人兼CEO陳士凱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思嵐科技采用了近兩年開始興起的圖象識別技術,通過視覺結構光的方式來進行激光的測量。也可以說是使用了一種全新的技術,這種技術依托視覺的傳感器和處理器,而處理器的成本是快速下降的,所以可以使得思嵐科技以更低的成本去實現功能,進而控制、降低成本,將傳統市場中幾萬元、幾十萬元的激光雷達成本降低至幾千甚至幾百元。
思嵐科技的低成本激光雷達技術多應用于服務型機器人領域,無人駕駛行業的激光雷達以前動輒幾十上百萬元,但兩者之間的距離并非無法跨越。
陳士凱認為,自動駕駛和機器人導航行業在實質上是同一種技術的兩種不同行業,因此思嵐科技在機器人領域的經驗也是可以應用到無人駕駛上的。比如現在思嵐科技從事的單線速雷達,把它用于車載的多線速激光雷達,改造工藝并不復雜。如今,國內很多廠家還是機械式的多線速雷達,它其實就是對于單線速雷達的一個簡單的突破。所以,從技術的積累上而言,它是一脈相承的,并且在測量精度和測量距離上已經達到了車載激光雷達的指標。隨著行業的需求,思嵐科技也已經在往輕量級無人駕駛方向邁進。
陳士凱也表示,思嵐科技在整個行業里有著來自國內外的很多競爭對手,但在國內的導航定位和激光雷達領域是于領先地位的,并且能夠為合作伙伴提供整套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