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培芳:信息通信業要率先擺脫精致利己主義魔咒!
改開40年,中國哪個行業發展最快?恐怕非信息通信業莫屬。但是,社會對通信業的不滿也絕無僅有,這是為什么?我認為主要是經濟理論混亂使然。一方面,國家缺少對社會信息基礎設施的應有政策和法規體系;另一方面,精致利己主義在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領域泛濫也難脫干系。比如對待提速降費,企業高管大都接受的是"優質高價"和"利潤最大化"的傳統經濟學訓練,他們想不明白,所有商品和服務都在漲價,為何單要通信業提速降費?他們寧可說一套,做一套,甚至利用復雜、精細套餐搞明降暗升,欺人自欺,而不愿意主動承擔公共基礎設施的社會責任。
有位大學生代表向運營商投訴,說他們學生宿舍合租的WI-Fi帶寬不夠,尤其是下課時間,體驗網速更慢。某運營商銷售經理說,如果你每月多交兩元費用,下載一個軟件就可以獲得優先權來提速如何?這位大學生表示可以接受。但是他沒有進一步思考:WI-Fi接入網速不變,多加錢提速,沒加錢肯定降速,最后逼得大家都多加錢,網速豈不還和原來一樣!
前不久,特朗普廢除了美國的網絡中立(不允許差別收費)政策。有些學者大加贊賞,認為只有讓信息基礎設施賺取更大利潤,才能有更多積累用于研發建設。其實特朗普是位房地產商,他不會理解信息平臺企業和信息經濟學是咋回事。
統計分析表明,改開40年,我國商品和服務價格普遍上漲十幾倍、幾十倍,只有信息通信價格持續下降了千倍!40年前,按裝一部固定電話要五千元,后來一臺大哥大要三萬元,發電報一個字要三分錢,與現在用手機發微信、視頻聊天相比近乎免費!如果仍然按照傳統經濟學的優質優價,提速漲價的理論規則,中國信息通信業根本不會發展到今天的規模和水平。
由于信息經濟與傳統經濟的規律不同(信息可共享、資源非稀缺、邊際成本為零、關聯社會人等),持續降價并沒有減少全行業積累,反而大大刺激了規模擴張和技術升級換代,甚至在互聯網應用和部分核心技術領域進入了無人區。
建議學界高度重視信息時代的新經濟理論的構建,使我國信息通信業率先擺脫精致利己主義和亞當.斯密"理性經濟人假設"的魔咒(厲以寧最近提出"現實社會人"假設)。在互聯網和區塊鏈的分布關聯、協同互利新經濟規律基礎上,打造信息時代的經濟學理論體系,為建設人類公平信息社會提供中國方案。(本文作者系中國信息經濟學會原理事長楊培芳)